区域国别学刊

区域国别学科建设

  • 挑战与回应:智能时代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创新

    杜津威;王展鹏;

    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与知识生产模式。本文从理论和方法论层面探讨人文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进而结合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借助人工智能构建知识图谱、整合数据、模拟政策推演等方式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扮演着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试验室的角色,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参与全球治理建设与变革。同时,本文提出应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注重在方法论上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总之,为了更好地回应智能时代,区域国别学可以从构建区域国别大模型、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项目试点等方面展开探索。

    2025年03期 v.9;No.47 5-1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中国区域国别学刊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肖莹莹;

    学术刊物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区域国别学增列一级学科后,以“区域国别”冠名的学术刊物不断增加,外语类刊物开始增设区域国别研究专栏,部分区域国别学刊物开始刊载田野调查类的文章,学界通过召开刊物主编高层论坛等方式探索推进区域国别学刊物体系建设。但是,区域国别学刊物建设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刊物被列在其他一级学科下,没有形成区域国别学刊物的认同;缺乏科学布局,针对特定区域国别或问题领域的刊物数量不足,同时存在重复办刊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中小型国家和冷门领域的研究不受重视等。展望未来,区域国别学刊物应以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为目标,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可设立针对某一区域或国别的研究学(协)会,并由其担任刊物的主办单位,以提高刊物的专业性、避免重复办刊的问题;发挥集刊在中小型国家研究成果展示方面的优势,制定集刊的基本标准规范,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各类刊物应有明确的定位和办刊特色,并要大力支持针对“全球南方”国家的研究。

    2025年03期 v.9;No.47 19-2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区域问题

  • 大洋洲地区大选现状、特征及趋向

    赵少峰;于昕禾;

    在全球2024“超级大选年”中,大洋洲地区的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基里巴斯、帕劳四个国家正常举行了大选,汤加因首相辞职提前进行大选,进行大选的国家约占该地区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作为尚未独立的地区,美属萨摩亚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法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外领土完成了国民议会议员的选举。2024年,大洋洲地区选举总体稳定,但不信任案频发,执政党与在野党斗争激烈,反映出政治制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动荡与变革交织的时期,大规模的政权更迭带来的国家外交政策变化,已经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波及大洋洲地区。2025年,澳大利亚、瓦努阿图也将迎来大选。尽管同在大洋洲,瓦努阿图与澳大利亚的情况迥异,面临的发展任务不同。太平洋岛国如何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2025年03期 v.9;No.47 30-4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构建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与实践路径

    俞家海;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看,印度洋地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佳实践区域。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着眼于印度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民生领域合作为杠杆,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印度洋国家关系再上新台阶。中国和印度洋国家可通过构建双方认可和接受的共同安全观和共同文明观,营造承前启后、持续连贯的合作氛围,打造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共同发展观以及加强双方“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等,实现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拥抱大变局时代的新机遇,积极推进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25年03期 v.9;No.47 45-57+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国别研究

  • 蒙古国同北约“全球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因及前景分析

    李超;

    北约以任务或行动伙伴为基础,特别是以参与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非成员国为对象,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因为多元化军事合作的政策驱动,主动塑造安全环境的需要以及维和领域的密切联系,蒙古国同北约保持着长期接触。在北约和蒙古国签署“单独伙伴关系与合作计划”后,蒙古国正式成为北约的“全球伙伴国”。蒙古国与北约主要围绕互操作性、国防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当前,由于蒙古国不能为北约制衡中、俄提供战略支撑,蒙古国同北约伙伴关系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未来,双方合作可能集中于网络安全和关键矿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而由此产生的安全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2025年03期 v.9;No.47 58-76+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多面结盟:土美联盟变迁视域下的土耳其外交转向

    曹鹏鹏;

    土美非对称联盟变迁是影响土耳其外交转向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冷战至今,土美战略分歧、土耳其国内反美主义者的动员以及政府“自主性”外交理念等因素导致土耳其弱化对美国的追随外交,转而“回归”地区,积极拓展在中亚、高加索和中东等地区的外交影响力,最终形成“多面结盟”的外交转向:从文化和身份认同层面来看,土耳其面向中亚与高加索地区的“突厥语国家”形成以“突厥语国家组织”为机制的结盟体;从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土耳其面向中东具有温和伊斯兰特征的“亲穆兄会”,形成与被推翻的穆尔西政府、卡塔尔以及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等为主要的“亲穆兄会”网络;从议题利益与功能合作层面来看,土耳其与俄罗斯、伊朗在解决叙利亚问题形成土、俄、伊战略协调机制。总体来看,土耳其“多面结盟”有助于解决土耳其“外交孤立”困境,帮助提升其周边外交影响,但其结盟的灵活性面临着认同政治的现实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合作的脆弱性与对美战略依赖的掣肘等内在张力。

    2025年03期 v.9;No.47 77-95+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族群政治与产业联盟:马来西亚何以摆脱“资源诅咒”

    李坤泽;

    资源丰富的后发国家往往难逃“资源诅咒”的宿命,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环境是其摆脱“资源诅咒”的重要原因。马来西亚长期存在马来人与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错位问题,族群问题对政治经济构成决定性的影响。马来西亚建国之初,资源产业被外资与华人资本组成的产业联盟控制,建国时的政治经济妥协和主要族群间的对立,决定了马来西亚政府既难以控制本国资源产业,也不信任华人资本。因此,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发展工商业,为马来人提供大幅度政策倾斜,引入外国制造业资本来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以制衡华人,形成强大的出口导向制造业联盟。同时,政治经济地位错位也让华人对马来西亚政府保持高度警觉,有力的监督阻止了马来西亚腐败寻租的蔓延和激进的国有化政策,马来西亚没有出现强大的油气产业联盟。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环境让马来西亚政府为实现族群经济地位平等而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恰当的经济政策,并使其摆脱了“资源诅咒”。

    2025年03期 v.9;No.47 96-11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小国”不小:荷兰塑造“互联网公共核心”的策略与效果

    凡行;

    “小国”能否在网络安全领域成功倡导全球规范?荷兰在推动“互联网公共核心”保护方面的过程和成果表明,“小国”确实能够在安全领域发挥规范倡导的作用。荷兰通过将“互联网公共核心”与既有规范深度绑定,融入多利益相关方,建立并扩展规范联盟,进而在欧盟、联合国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等多个平台和场合设置相关议程,使这一概念在欧盟和联合国层面得到了广泛讨论和认可。从规范的强制性来看,保护“互联网公共核心”从最初的呼吁和倡议,逐步发展为欧盟层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案;从覆盖范围来看,该倡议从个别国家扩展至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尽管在联合国层面遭遇阻碍,但全球网络安全规则尚未最终形成,保护“互联网公共核心”的机会依然存在,西方国家仍将继续推动这一倡议。总体而言,荷兰对保护“互联网公共核心”的倡导在区域层面取得成功,但在全球层面仍面临挑战。

    2025年03期 v.9;No.47 115-13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制度距离视角

    陈志恒;孙世豪;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推动全球经贸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特色方案。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是由政府引导、企业作为主体推进的新型经济合作范式。中日第三方经济合作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受中日关系、东道国内部环境因素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力量干预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在对各类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日在东南亚地区的制度距离差异,研究发现中日在东南亚各国的制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应当根据中、日两国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化优势开展符合当地需求的合作,进而推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良性发展。

    2025年03期 v.9;No.47 136-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主编寄语

    杨丹;

    <正>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将区域国别学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之学”;是以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未来的全球观,增进国际理解,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之学”;是以学科融合、中外融汇、古今贯通、知行一体为特征,构建学科发展新生态的“时代之学”。

    2025年03期 v.9;No.4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 《区域国别学刊》约稿函

    <正>《区域国别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聚焦区域国别学基础理论、重大命题和学术前沿的学术性刊物,以“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办刊导向,旨在向国内外学术界介绍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努力推动“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建设,力争成为学界交流、讨论和学术创新的平台,并为中国参与推动全球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重点栏目包括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全球治理、区域问题、国别研究、国际组织等。

    2025年03期 v.9;No.4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