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方方;刘春翔;
东盟是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东盟政策的核心目标。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形势的加剧,东盟地区的大国竞争态势也复杂多变,针对中国东盟政策的各种负面论调层出不穷。一系列“话语陷阱”成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挑战。从战略传播视角来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可视为战略传播主体通过制度化叙事建构区域共同体认同的系统工程,其效能既受制于传播资源配置效率,也取决于对东盟国家差异化认知结构的精准适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话语陷阱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强调应以精准的战略传播议程加以应对。实践证明,打破大国竞争、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从战略传播视角实现中国—东盟双向正向规范,对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2025年05期 v.9;No.49 5-25+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王思丹;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地区合作议题之一,也成为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四方安全对话”的关键合作领域。美、日、印、澳四方将气候变化视为深化安全战略合作的契机,并逐步向其他安全领域扩展。气候变化是如何成为四方关注的安全议题值得研究。四方的主要合作基础是亚太地区的气候议题关注、四方共同的高碳排放水平、能源产业互补和合作空间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然而,四方的气候合作也面临各自在全球气候政治立场、国内气候政策行动、能源产业结构和基本国情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美、日、印、澳的气候安全合作将会提升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性、影响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清洁产业的技术和贸易发展、分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基础,提升美国能源治理领导力。
2025年05期 v.9;No.49 26-45+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戴明辉;
在农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既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也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诉求。区别于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横向逻辑划分,本文提供了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纵向逻辑框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首先,“合作”看似偏离自利目标,但在特定准则下,整体利益的增加会使单个个体的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合作”既包含工具理性内容,又蕴含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其次,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和世界农业不平衡,既不能在贸易保护领域“矫枉过正”,也不能在生产研发领域“邯郸学步”,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政策协调,完善制度体系,注重技术变化的要素偏向性,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的发展;再次,要充分借助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基于地缘特征与沿线地区展开农业分层次梯度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合理规避风险。
2025年05期 v.9;No.49 46-69+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